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在緬甸銅礦爭議調查:民主轉型傷及中資生存-2

緬甸是個佛教國家。談到對當地宗教習俗的尊重,專案公司負責公共關係的吳昂索林(U Aung Zaw Lin)告訴記者,專案公司一直積極參與當地宗教界的佈施、法事活動,與宗教界人士友好往來,歷任最高管理者均參加過重大的宗教捐獻儀式。參加過這類儀式的一位專案部人士說,他曾與同事按廟內規定在烈日下跪了三小時,最後“腿都直不起來”。

  此外,對社區民眾的幫扶也是吳昂索林的工作重點。他為記者翻開厚厚的資料冊,上面記載著自2011年以來,公司的各項捐贈、幫扶、援建等總額達120多萬美元。內容從捐資辦學、培訓村民、提供免費醫療及入村巡診,到修橋築路、挖掘水井、捐助淨水設備等不一而足。

  環境風險是示威者對L礦提出的最大擔憂。在專案營地辦公室內,鄧亨波及緬甸揚子環保安全部經理吳哥敏(U Ko Myint)向記者詳細講解了專案在安全環保上的專業設計。為杜絕滲透問題,L礦堆浸池鋪設的HDPE防滲膜厚度達1.5毫米,遠超普通標準。如遇特大暴雨後,堆浸池溢出銅溶液,有暴雨池專門收集。若臨近的清敦江漲水,則有高3.5米長7500米的防水牆將其擋住。整個銅礦的工業廢水都會納入自身的迴圈利用系統,往外排放量為零。經處理之後的淨水及礦區地下水,都將接受高頻抽檢。

  為防固體污染,L礦設立了多個酸霧監測點,化學廢料和生活垃圾都用深層掩埋的方式處理。艾芬豪時期便雇用的新加波SGS國際認證服務有限公司每六個月會到專案現場進行環評,來自緬甸各級政府、議會、仰光大學、人權委員會等的觀察員也經常進行突檢。

  “我們擁有三大國際標準認證,所有的工藝都經過了S礦和K礦的十多年驗證,被證明成熟可靠,絕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自艾芬豪時期就一直在礦區工作的吳哥敏對環球網記者說,而且目前一些設備和工藝比艾芬豪時期還要先進很多。耿一則向記者強調:“資源開採的專案肯定會帶來一些環境變化,山包會被鏟平,泥土草地上會搭起鋼鐵設備,淳樸的村民們對這些有擔憂,完全可以理解。我們已公開了大量資訊來告訴大家,環保是我們的承諾,L礦不應該、不會也絕不能出問題。”

  很多媒體提到的新建村莊品質不過關等問題,因時間關係,記者未進新村採訪。敏昂告訴記者,新建工程時間太短,購買木材非常困難,確實存在一些不足。緬甸政府曾派出兩次審查組並要求整改,但整改也需要時間。此外,在村民搬遷時,專案組額外發放了最高100萬緬幣搬遷獎金,可供村民對房屋進行改造。

  目前,專案公司仍與中緬政府、媒體及社區民眾進行溝通,承諾一定考慮民眾真實的訴求、澄清誤會、表達誠意,爭取在最短時間找到一個務實的解決方案。“所有爭議都可以找到適當方式來解決。我們相信哪怕是持有偏激觀點的人在瞭解我們之後,也會改變觀點。我們需要的是時間和機會。”耿一說。

  緬甸兩大組織主導抗議 “欲撈政治分”

  熟悉L礦的人都明白,L礦之所以面臨巨大“民憤”,與緬甸國內的政治轉型是分不開的。吳登盛總統結束新聞管制,媒體言論完全放開。大量媒體參與了這次對中國企業的圍剿,並帶有明顯傾向。正如緬甸時報一位資深編輯對環球網記者說的,什麼人拿一只錄音筆就能當記者,拿到勁爆的內容就直接刊登,並不會加以求證。此外,公共空間的開放,也使緬甸民間團體瞬間從地下轉為地上,以民盟、“88學生組織”為代表的一系列民主組織開始成為社會政治生活的主角,他們需要“搭臺唱戲”,爭取國內外支持。

  11月19日的抗議中,多名組織者戴著印有NLD(民盟縮寫)字樣的帽子,使民盟在這一事件中的角色明朗化。環球網記者曾在民盟位於仰光的總部與一位負責聯絡的英語老師尼尼明(Nyi Nyi Mim)交談。他說,目前緬甸全國到處都在抗議,中國是緬甸最大的投資國,因此招來的抗議最多。抗議者希望中國公司在專案執行上提高透明度,在工資待遇上保持公正、人道,而中國公司在這些方面“仍做得不夠”。在記者問到民盟是否存在對中資的偏見時,他說,民盟歡迎所有國家來緬甸投資,對任何國家都沒有仇視和偏見,“我們只需要公平的政策”。

  而“88學生組織”四大秘書長之一敏瑟亞(Min Zayar)也對環球網記者承認,該組織參與和主導了對L礦的抗議,“這是我們的工作”。他列舉了多項不信任L礦的原因,包括與原軍政府所簽的合同“不平等不透明”,執行過程也未嚴格按條款行事;補償標準在制定時不透明,企業和民眾存在資訊不對等等。曾被軍政府投入監獄多年的敏瑟亞看來,這個專案和前軍政府及軍方企業的聯繫,使它已經處於某種“道德劣勢”。

  不過他也強調說,如果專案公司能處理好以上幾點,88學生組織將轉變態度,幫助其與示威者斡旋,甚至支持專案在緬甸的運行,專案“肯定做得下去”。

  在萬寶礦產看來,敏瑟亞提出的要求專案公司都已落實。抗議發生後,專案公司和經控由於“保持低調”的傳統觀念,確實經歷了一段被動期。但不久後,他們就開始主動跟媒體打交道,對外披露資訊,爭取輿論信任。9月21日,L礦礦區舉行媒體開放日,任何記者均可報名進入礦區自由參觀。隨後,記者招待會、闢謠會、中國駐緬大使媒體見面會、礦區環保研討會等一系列透明化措施都陸續展開。在此之後,很多媒體的報導漸趨客觀和公正,但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並未就此消除。

  記者接觸的萬寶礦產所有人士都在反復表達一個意思,即L礦是一個商業專案,從收購、征地到補償,每一步都合乎緬甸現行法律。緬甸政治環境的改變,使緬甸政府的姿態一下子過於柔軟,管理能力變弱,而在野政治力量則利用一些民生訴求,想“撈政治分”。中國公司成為最容易找到的攻擊對象。萬寶礦產“只希望能在商言商,不要被捲入其他亂局與漩渦。”

  在記者離開緬甸後,L礦事態又迅速發展。民盟已於23日正式向緬甸議會提交議案,並獲通過。該議案要求成立一個“由民眾信任的人士和組織”組成的獨立委員會,對S礦、K礦及L礦進行調查,包括專案的環境影響、緬甸民眾及子孫可從中獲得的長期及短期利益以及民眾對專案的意願等。委員會的結論將公之於眾,並決定該專案是否繼續執行或停止。

  “緬甸不可能把中國一腳踢開”

  緬甸有人曾稱,L礦是對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最好檢驗”。對中國在緬投資而言,L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風向標。前幾年,中國投資進入緬甸的速度很快,投資額最高達203億美元。但在密松水電站被停之後,再無新的中國投資進入。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金洪根是一位在緬工作多年的“老緬甸”。他是中緬近幾十年友好關係的見證者,對中國對緬援建的紡織廠、水泥廠、膠球廠、劇院、體育館等專案如數家珍。但是,這些專案沒能使中國投資在緬甸社會轉型期獲得支持和優勢,很多像他一樣的“老緬甸”已經開始反思。一個基本的分析是,很多國家對緬援助是雷聲大雨點小,而中國大量援助工程卻是“只做不說”,放在政府層面操作,緬甸民眾並不瞭解,因此也沒有感激之情。民間感情交流的缺失加上資源採掘業的敏感,使一些民眾聽到有關中國企業的傳聞後容易輕信。只要有人煽動,這種不滿情緒就會擴大,最後中國企業便成眾矢之的。

  緬甸不用再依賴中國投資,這也是很多緬甸民眾的想法。他們認為,政治開放會使緬甸成為全球投資的熱土,西方企業將帶來更大的利益。但金洪根參贊認為,就緬甸剛剛出臺的外國投資法來看,它只是籠統地開放了外資投資電力、油氣、礦業等領域,卻沒有列出細則。此外,招商引資需要一定的條件。從硬體來講,緬甸大多數城市經濟水準很差,無法做到基本的“三通一平”(水通、電通、路通和場地平整)。在軟體方面,緬甸的法律體系老舊,法治也並不完善,國民素質失衡,而且社會轉型期也存在不穩定因素。外國投資者可能還需要一段觀望期。

  此外,隨著奧巴馬的高調訪緬,中緬與美緬兩對關係一再被對比,世界似乎都在等緬甸做一個單項選擇。金洪根參贊分析說,結交西方新朋友,並不意味著要與中國這個老朋友疏遠,多樣化的競爭才會使緬甸經濟受益。“開放後的緬甸與西方的互動一下子頻繁起來,但它也需要跟西方磨合,中緬關係一直很友好,緬甸不可能把中國一腳踢開。”

  密松水電站叫停,L礦頻遭抗議,中國在緬三大專案有兩個身陷囹圄。金洪根參贊認為,現在是中緬經貿合作最困難的時候。“保持與緬甸政府的溝通、對媒體的開放和對專案的嚴格管理,這些困難一定都能克服。”他說,“在未來,中國企業與日、韓、印度等國企業的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但就市場競爭力而言,中國企業不會輸。”萬寶礦產的管理層也對L礦前景表達出自信,“L礦是一個可給當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帶來巨大實惠的專案,目前困難一定會過去。

  緬甸高層的表態也支持了這種說法。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11月25日表示:“L礦專案早已簽署。如果我們單方面取消,我們必須支付賠償。如果緬甸想要成為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那麼它必須信守承諾。”而緬甸國防部長也稱,如果緬甸撕毀協議,將會導致外資對緬甸望而卻步。

  對那些希望進入緬甸投資的中國企業,金洪根參贊提出了幾點建議。他說,緬甸人的環保意識非常強,中國企業在緬要絕對保證環境安全,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關於投資領域,他建議中國企業將重點從油氣、礦山、玉石等資源領域轉移,因為這容易引起當地人反感,也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搗亂。企業應多參與工業、社會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等,可直接惠及民生,獲得最大社會效益。

  結語:政治風險成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關卡

  近些年,隨著海外投資的不斷增加,中資企業的風險評估、專案管理及危機應對等能力時常受到考驗。在投資萊比塘銅礦之前,萬寶礦產認為,鑒於中緬友好關係及緬甸急切想擺脫西方制裁、發展經濟的願望,這一專案可操作性較強。但即便是計畫周密、考量入微,仍無法避免當地複雜生態催生的“攔路虎”。

  在回顧整個L礦專案時,耿一深有感觸。他說,政治風險在資源採掘行業是不能忽視的,不管是和平期還是轉型期都應充分重視。對L礦而言,公共關係、環保安全及與社區關係三點應放在比技術更高的層面去考慮,它們才是專案成敗的關鍵。

  這一經驗放在其他案例中也同樣適用。隨著中國崛起及全球資源競爭白熱化,中企的商業活動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政治挑戰,而直面西方對手的大型企業則更有可能成為某些政治勢力的目標,承受著不屬於市場的壓力與阻撓。

  面臨諸多挑戰的萊比塘銅礦仍在努力推進,這是萬寶礦產及各方艱難周旋的成果,在眾多一旦停工便永久擱置的中資海外專案中,也屬成功範例。可以預見,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中國企業都將經歷這道關卡。期待他們能深入瞭解當地生存邏輯,充分運用法律和社會資源,抵制特殊勢力的侵擾。中國政府及駐外使館也應幫助企業克服這種出門在外的“不安全感”,為專案保駕護航,最終破解這一中企海外求存的難題。
返回列表